11月10日,在首都“十四五”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——社会民生专场上,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、副主任王建辉介绍,“十四五”时期,首都卫生健康系统坚持“三医”协同发展和治理,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。去年,北京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3.93岁,常住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0.69/10万和1.35‰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资料图片北京扎实推进20项健康北京行动,16个区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,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4.6%;率先开通省级12356心理援助热线,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累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460余万人次;已建成11个国家级和5个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;14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、2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体重管理服务。
北京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区域转移,平原新城等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5.09张,较2021年增长14.6%;大力增加儿科、精神卫生等短缺医疗服务供给,7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设儿科门诊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儿童诊疗服务全覆盖,162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,94家开设睡眠门诊;建成覆盖城乡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,基本实现每个街道(乡镇)至少有1个急救工作站的目标,全市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以内;加快推进分级诊疗,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、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,新建1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,逐步形成“纵到底、横到边”分级诊疗服务网络;建成预约转诊平台,医联体内二、三级医院提前两周向基层医疗机构投放号源,91家三级公立医院实现50%号源投放,2025年转诊服务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10倍。
医疗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,12类国家医学中心落地北京,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达到23个,占全国近一半,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377个,居全国第一;形成20个疑难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,彰显中西医结合独特优势;完成9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升级改造,配置更新3万余件/套医疗设备,推进建设763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,中医馆和中医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,出台8类慢性病长处方清单,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%以上,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达到70%。
北京不断推进“三医”信息化建设,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覆盖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近300家,172家医疗机构支持检验报告查询,250家支持医疗影像查询;互联网医院达110家,307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,今年1月至9月互联网诊疗量达181.82万人次,较2021年同期增长11倍;209家医疗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,挂号、缴费掌上办理;近6000家医疗机构能够出具电子票据,减少排队打印的不便;250家医疗机构实现300项医学检查、181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共享;252家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周末门诊;164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门诊“一站式”服务中心,126家试行全院床位集中统一管理,293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。
此外,北京持续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,率先出台省级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和补贴政策,普惠托位超过4万个;建设母婴友好医院81家、儿童健康友好社区209家;成为全国首批实现艾滋病、梅毒、乙肝母婴传播消除目标省份;新生儿免费疾病筛查病种增至15种,每年为儿童开展视力、孤独症等五类重点疾病免费筛查等;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占比超过90%,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;建设32家老年护理中心、20家安宁疗护中心,19家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机构。
责任编辑:刘德宾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